近日,據相關聽說,從環評文件復核情況看,存在著環評文件粗制濫造、弄虛作假的情況,必須對環評弄虛作假行為堅持“零容忍”態度,保持重罰的態勢。
簡單來說就是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措施,從源頭預防項目建設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生態破壞。環評文件能否真實反映情況,提出的對策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
然而,近年來,一些環評機構和人員出于利益原因,對環評工作不負責,粗制濫造環評文件:有的環評文件高度重復;有的遺漏重要環境保護目標;更有甚者編造假的報告、篡改監測數據、調查數據以及危險廢物鑒別結果……這些行為不但會破壞環評制度的公信力,必須堅持“零容忍”態度。
為糾正環評弄虛作假行為,采取了加大復核抽查比例和頻次、推進管理等一系列舉措,以加強環評文件質量工作。此次生態環境部門的表態,再次傳遞出有關方面堅持嚴管主基調的堅定決心,勢必能形成對以身試法者的有效震懾,以儆效尤,斬斷利益鏈條,壓縮環評造假空間。
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社會長遠發展的本錢。企業、相關機構和人員必須對環境多些敬畏和愛護,少些功利和短視,強化法治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嚴守環評質量底線,有關方面要對環評弄虛作假行為重罰,決不姑息,讓環評真正成為環境風險的過濾器、安全閥,推動生態環境建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環保設備是擺設的后果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淘金地立場。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附上出處及文章鏈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