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余熱利用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熱交換;是回收工業余熱直接、效率較高的經濟方法,該類途徑不改變余熱能量的形式,只是通過換熱設備將余熱能量直接傳遞給自身工藝的耗能流程,降低一次能源消耗。主要利用方式有間壁式換熱、余熱鍋爐、蓄熱式熱交換、熱管的換熱等。第二種是熱工轉換;利用熱功轉換可提高余熱的品位。主要采用余熱鍋爐發電,是工業余熱利用的主要形式;第三種是采用熱泵(溴冷機)系統回收余熱,適用于工業和民用的低溫余熱回收。余熱余能的回收和利用技術。安徽介紹余熱利用生產商
余熱余能的利用水平與相關時代的科技水平、生活、工作方式密切相關。隨著可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的余熱余能,明天即可能部分的成為理論上的需求。也就是說能的利用水平的提高是與余熱余能的合理利用密切相關的。被認為是余熱余能,明天即成了有效能或者減少了的余熱余能。例如,在煉鋼過程中,過去將鋼水變成產品,要求先澆鑄→冷卻→變成鋼錠→加熱→滿足軋鋼工藝→產品,這樣在冷卻過程中會產生余熱,在加熱過程中又要增加能的消耗。由于發明了連鑄技術,則可直接利用鋼水進行軋制,不僅減少了加熱能的消耗,同時還減少了冷卻過程中的余熱。杭州設備余熱利用定制價格余熱利用有哪些好處。
凡是用能(電、功、熱等)地點都會有不同形式的余熱余能存在。凡是利用不充分的工藝過程,都大量存在著能的不同程度的降位,即由電、功變為熱,或者由高位的蒸汽變為熱水,或熱水冷卻散熱至大氣的過程。這樣說來,凡是降位的能源的運行過程中,未被有效利用的能量就是余熱余能。余熱余能的潛力及總量愈大,說明能源的利用水平愈低。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余熱余能的合理利用,使其總量及潛力愈小,說明我們對能源的利用有了較好的利用與提高。
余熱利用在水泥行業的應用為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設備國產化。水泥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成熟,節能效果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占比逐漸提高,余熱發電規模比率將上升。截止2008年末,我國水泥總產量約14億噸,其中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量約8.4億噸,占總量的60%,其余為落后生產工藝產量。隨著行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政策的推進,預計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的比重將占到總量的90%以上。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水平先進,目前技術和國產設備已經成熟。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窯頭、窯尾排放的350度以下的低溫廢氣余熱可進行余熱發電,將水泥生產綜合熱利用率從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目前我國水泥窯余熱低溫發電技術和自主開發的設備已經成熟可靠,尤其是補汽式汽輪機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我國有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窯水泥生產線594條,已經配套建設各種類型的純低溫余熱電站約186座(包括已經投產運行和正在建設的余熱電站),未來5年水泥行業需余熱鍋爐約500套,即平均每年100套,按每套800萬計算,預計未來5年市場容量約40億元左右。余熱利用是什么有什么優勢?
工業余熱可回收利用率達60%,節能潛力大。我國工業余熱資源豐富,余熱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達60%。余熱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在鋼鐵、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石油與石化、輕工、煤炭等行業,余熱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占余熱總資源的60%。目前我國余熱資源利用比例低,大型鋼鐵企業余熱利用率約為30%~50%,其他行業則更低,余熱利用提升潛力大。余熱資源是指在現有條件下有可能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余熱資源從其來源可分高溫煙氣余熱和冷卻介質余熱等六類,其中高溫煙氣余熱和冷卻介質余熱占比高,分別達到余熱總資源的50%和20%左右,是余熱回收利用的主要來源。工業余熱可回收利用率達60%,節能潛力大。無錫介紹余熱利用設備
電廠余熱的利用方法。安徽介紹余熱利用生產商
壓縮式熱泵工作原理:熱泵系統是通過換熱介質,從低溫熱源吸取熱量,然后在高溫處釋放出熱量;熱泵系統一般由蒸發器、壓縮機、冷凝器和膨脹閥四大部件組成。低佛點換熱工質流經蒸發器時蒸發,從低溫位處吸收熱量,經過壓縮機壓縮后升溫升壓;然后流經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中,將從蒸發器中吸取的熱量和壓縮機耗功所相當的那部分熱量釋放;釋放出的熱量就傳遞給高溫熱源,使其溫度提高。蒸汽冷凝降溫后變成液相,流經節流閥膨脹后,低壓液相工質流入蒸發器,如此不斷往復循環,熱泵系統就能使低溫熱量連續不斷地傳遞到高溫熱源處。安徽介紹余熱利用生產商
常州綠資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匯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集企業奇思,創經濟奇跡,一群有夢想有朝氣的團隊不斷在前進的道路上開創新天地,繪畫新藍圖,在江蘇省等地區的環保中始終保持良好的信譽,信奉著“爭取每一個客戶不容易,失去每一個用戶很簡單”的理念,市場是企業的方向,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在公司有效方針的領導下,全體上下,團結一致,共同進退,**協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努力開創工作的新局面,公司的新高度,未來常州綠資環保設備供應和您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來,即使現在有一點小小的成績,也不足以驕傲,過去的種種都已成為昨日我們只有總結經驗,才能繼續上路,讓我們一起點燃新的希望,放飛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