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工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攜以“工業”之名,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的產物,承載著一個國家絕對分量的發展期望。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突出標志和主攻方向的新基建、新工業革命正在蓄勢爆發,傳統產業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下,正在悄然發生轉變。
5大重要變革
01 數字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在數據采集、傳輸、計算能力呈指數級提升的今天,數據的作用已不僅僅是提供信息輔助決策,在很多情況下它直接參與價值創造。數據已成為除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之外新的生產要素,成為由工業社會邁向智能社會的標志性生產要素。承載數據智能的載體——平臺,也因此扮演起新基礎設施的角色,在要素集聚、資產優化、資源配置、價值挖掘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用戶成為產品的發起點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便捷高效、全局智能特性,與柔性生產系統、供應鏈管理體系充分結合,加速拉動式生產對推動式生產模式的替代。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關系被重塑,無論是企業用戶還是消費者用戶,都成為產品生產的主動發起點,而不是被動接受點,需求多樣、市場多變與大規模制造之間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興起。普通消費者甚至可以直接參與研發、制造、營銷等生產過程,由單純的消費者變成“產消者”。
03 企業贏利來源由產品延伸為“產品+服務”
過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將產品交付到客戶手中,并提供基礎售后服務后,產品就已抵達價值鏈的終點,因此以產品價格為基準的利潤空間彈性非常有限。當產品能夠自主采集數據并聯網傳輸后,其運行數據可實時反饋到廠家,形成閉環,線性的價值鏈變成沒有終點的價值環;廠家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提供更精準的遠程服務、主動服務,直擊用戶痛點,同時改進設計研發。
04 產品迭代周期大幅縮短
在傳統模式下,企業無法全面快速掌握供應鏈、產品銷售及用戶反饋情況,多采用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模式,產品創新周期長。互聯網模式下,企業基于對市場數據的實時掌控和供應鏈的快速反應,產品的創新迭代周期得以大幅縮短。以網絡服裝企業韓都衣舍為例,通過設計和供應鏈創新,其服裝新品從設計到上市的周期由傳統模式下的3~6個月縮短到7~15天,更好地滿足了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05 組織體系扁平化發展
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分工架構不可避免地帶來決策鏈過長、內耗嚴重、協作低效等“大公司病”,使企業難以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做出及時反應,更無法使產品的研發設計做到快速迭代。久而久之,企業的競爭力在工作低效、浪費嚴重、錯失機遇中被削弱,直至被淘汰。
工業互聯網是未來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正在推動創新模式、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商業范式的深刻變革,推動工業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重塑再造。可以肯定地說,工業互聯網必將對未來工業發展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變革,對社會生產力、人類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工業互聯網作為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產物,已經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淘金地立場。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附上出處及文章鏈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