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配合了雙光子激發技術,激光共聚掃描顯微鏡則能更好得發揮功效。那么,什么是雙光子激發技術呢?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2個長波長的光子使電子躍遷到較高能級,經過一個很短的時間后,電子再躍遷回低能級同時放出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這個原理,便誕生了雙光子激發技術。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長波長脈沖激光,通過物鏡匯聚,由于雙光子激發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而物鏡焦點處的光子密度是比較高的,所以只有在焦點處才能發生雙光子激發,產生熒光,該點產生的熒光再穿過物鏡,從而被光探頭接收,從而達到逐點掃描的效果。微型雙光子顯微鏡的優勢是。美國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應用
隨著技術的發展,雙光子顯微鏡的性能得到不斷地優化,結合它的特點,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兩方面的提升。要想讓激發激光進入更深的層面,大致可從兩個方面入手,裝置優化與標本改造。關于裝置優化,我們可以把激光束變得更細,使能量更加集中,就能讓激光穿透更深。關于標本,其中影響光傳播的主要是物質吸收和散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樣本進行透明化處理。一種方法是運用某種物質將標本浸泡,使其中的物質(主要是脂質)被破壞或溶解。另一種方法是運用電泳將脂質電解,讓標本“透明度”提高。國外激光雙光子顯微鏡成像原理雙光子顯微鏡是結合了雙光子技術和掃描共聚顯微鏡的一種新型熒光顯微鏡。
其實電子顯微鏡相比光學顯微鏡的重要優勢或意義不在于放大倍數,而在于超高的分辨率。這兩者是不同的。一般來說,觀察時,除了放大物體外,還需要將其與其他相鄰物體區分開來。如果兩個相鄰粒子的圖像在光學顯微鏡下,即使放大很大程度,也可能看到兩個相交的亮點(艾里斑),沒有明顯的邊界(更不用說細節了),說明分辨率不夠。沒有分辨率談放大是沒有意義的。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極限是阿貝極限,大約是光波波長的一半。通常稱之為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極限,但準確的說應該叫分辨率極限。原因是光的衍射,根本原因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電子衍射實驗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性,所以在電子顯微鏡中用電子代替光是可能的。電子顯微鏡也有很多種,被攝體像REM。也有根據衍射規律觀察的電子顯微鏡,如低能電子衍射(LEED)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兩者主要用于觀察晶體,根據晶體的周期特性在倒易空間產生衍射像,借助埃爾沃德球或傅里葉變換將其變換到實空間,即可得到真實的晶體表面像。
有了雙光子激發技術,激光共聚掃描顯微鏡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雙光子激發技術呢?在光子密度較高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兩個波長較長的光子,使電子躍遷到更高的能級。短時間后,電子跳回到較低的能級,發出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這個原理,雙光子激發技術誕生了。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長波長脈沖激光通過物鏡會聚。由于雙光子激發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物鏡焦點處的光子密度比較高,所以雙光子激發只能發生在焦點處產生熒光,該點產生的熒光穿過物鏡,被光學探頭接收,從而達到逐點掃描的效果。雙光子顯微鏡型號有哪些?
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兩個長波長的光子,然后發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熒光分子是相同的(如下圖)。如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在單光子激發時,在波長為350nm光的激發下發出450nm熒光;而在雙光子激發時,可采用750nm的激發光得到450nm熒光。由于雙光子激發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為了不損傷細胞,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高能量鎖模脈沖激光器。這種激光器發出的激光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從而可以減少光漂白和光毒性帶來的不利影響。用雙光子顯微鏡看看你的皮膚有沒有重煥新生。布魯克雙光子顯微鏡商家
雙光子顯微鏡能夠進行光裂解、光轉染和光損傷等光學操縱。美國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應用
共聚焦顯微可以呈現這么漂亮的圖像,是不是什么樣品都可以用共聚焦顯微鏡拍拍拍.....得到各種各樣清晰漂亮的圖像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優缺點,何況一臺儀器呢,共聚焦顯微鏡也是有自己的局限,共聚焦有哪些局限呢:1.共聚焦顯微鏡只能拍攝約200um以內的的樣品,對于厚的或者樣品不能進拍攝;2.共聚焦顯微鏡由于是逐點進行掃描,對樣品的光毒性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拍攝活細胞樣品時就更容易對樣品進行淬滅;3.由于光照射的區域幾乎能通過這個Z軸的層面,所以對于空間定點光刺激的實驗定點位置就不是特別精確;并且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沒有純紫外進行激發,對于一些特殊激發波長的實驗,效率非常低。美國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應用